司马家族是一个传奇家族,从司马防开始崛起,经过司马懿、司马师与司马昭三代人精诚团结的接力,到司马炎时“瓜熟蒂落”建立起西晋王朝,甚至完成全国统一。但正是这个司马家族,建立起西晋王朝后很快内部分崩离析股票配资资讯平台,虽然不是“二世而亡”但也是“二世名存实亡”。司马家族为何如此?
互动游戏环节趣味横生,让老年朋友们仿佛找回了童年的欢乐时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拉近彼此的距离。文化展示区域则像是一座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宝库,将老年群体独有的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传承。
一、接力赛的司马家族崛起
司马家族崛起的奠基者,许多人认为是司马懿,其实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公,河内温县人。年轻时在州郡任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司马防给司马家族留下了两大贡献,一个是生了8个颇有成就的儿子,被称为“司马八达”,其中的佼佼者就有“老大”司马朗、“老二”司马懿、“老三”司马孚。司马防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曾推荐年青的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可以说是曹操的“伯乐”,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在邺城召见司马防时打趣司马防说“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司马防说“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可见司马防与曹操关系密切,而且曹操一直惦记司马防的知遇之恩。
展开剩余86%司马防性格耿直公正,对待儿子很严格,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以司空辅政,司马防的长子司马朗就被曹操征辟为司空掾属。司马孚的次子司马懿、三子司马孚都陆续担任曹操的文学掾,进入曹操的幕府。我一直对《晋书》记载“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表示怀疑,因为一则司马防与司马朗等人都是曹操的支持者,曹操与司马防私交甚好,征辟司马懿其实是对司马家族的支持;二则司马懿当时很年轻,曹操也没有显露出篡权的迹象,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有点扯。
司马朗在曹操时期担任过文学掾、丞相主簿,司马懿在曹操时期也担任过文学掾、丞相主簿,可以说兄弟俩都是曹操幕府“秘书班子”核心成员,司马家族不可避免的与曹操家族捆绑在一起。后来曹丕称帝,司马懿作为曹丕“四友”之一官运亨通,甚至与“四友”之中的陈群一起作为曹丕临终托孤重臣。曹睿时期,司马懿担任骠骑将军、大将军、太尉,掌握军事;司马孚担任度支尚书掌握财政,兄弟俩成为曹魏“擎天柱”。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司马孚兄弟同心,司马孚同侄子司马师一起屯兵司马门控制京师。司马孚后来担任司空,并在平定王凌叛乱后代替王凌为太尉。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协力同心控制朝政,司马孚也坚定支持两位侄子。嘉平五年(253年)司马师派司马孚率领20万大军抵御孙太傅诸葛恪20万大军进攻。正元二年(255年),司马昭派马孚镇守关中统领诸军抵御蜀将姜维。司马孚对两位侄子也是悉心辅佐。
甘露五年(260年),魏地曹髦袭击大将军司马昭被反杀。司马孚反对的是弑君,而不是反对司马家族当权,这也使得司马昭对司马孚依旧恭恭敬敬。
二、司马家族称帝后开始内讧
经过从司马防到司马懿兄弟、司马师兄弟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父子对异己势力多次残酷清洗,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水到渠成建立起西晋王朝。
司马炎称帝后,司马家族就开始内讧。先是司马炎猜忌胞弟司马攸,宁可将皇位传给“白痴”司马衷也不愿意传给亲弟弟司马攸,这就导致西晋朝廷治理能力锐减;后来则是司马炎临终托孤外戚杨骏而听任杨骏排斥了叔父汝南王司马亮,这就导致“杨骏乱政”。
“杨骏乱政”引起众怒,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密召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这当然是何进密召董卓进京的再版,只是司马玮没有董卓之能,贾南风也比何进兄妹技高一筹。结果当然是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诛杀杨骏,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如果此时司马亮与司马玮联手,足以稳定朝纲。
问题是楚王司马玮竟然在贾后的撺掇下杀了叔祖父汝南王司马亮与重臣卫瓘,后来又被贾后借故杀死,朝中大权被贾后控制。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可以说如果“八王之乱”就此终止,西晋也不会出现祸乱,司马家族可以等贾后死后重建朝纲,如同“诸吕之乱”之后的刘氏家族。
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废杀太子,引起赵王司马伦起兵诛杀贾南风,赵王司马伦独揽大权后诛锄异己,甚至把张华、裴頠等人名士都杀死,引起普遍不满,如同王允杀蔡邕。
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晋惠帝被软禁于金墉城,也就引起宗室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讨伐。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改元永宁。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主理朝政,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也就引起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联合讨伐,最终司马乂诛杀司马冏独揽朝政,又走上了当年赵王伦、齐王囧的老路。
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突然袭击司马乂将其俘获交给司马颙,结果被司马颙烧死。司马颖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拜丞相。河间王司马颙也官升太宰,东海王司马越为尚书令。三王共同辅政,却勾心度角。东海王司马越起兵进攻成都王司马颖被击败,司马越的弟弟并州刺史司马腾杀死司马颖所置的幽州刺史和演,结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共同攻击司马颖,为胡骑进入中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颙挟持晋惠帝,发诏要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就打出“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欲奉迎大驾,还复旧都洛阳”的名义起兵,司马越军中的鲜卑将领祁弘等后来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司马颙单骑出长安,逃到太白山。司马越军进入长安。鲜卑部队大掠长安,西晋元气大伤。司马越军进入长安后,封梁柳为镇西将军守关中。
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率领诸侯及鲜卑将领许扶历、驹次宿等军队护送晋惠帝回到洛阳。晋惠帝下诏升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司马越独揽大权。不久司马颖被赐死,后来晋惠帝司马衷被毒死,司马颙被掐死。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八王之乱”虽然结束,西晋却已经严重虚弱,司马越又缺乏治国能力,西晋的灭亡危在旦夕。跟着司马腾进入中原的鲜卑等胡骑,逐渐做大。就在永嘉元年,司马颖原部将公师藩和汲桑等人起兵,并与征虏将军张泓原部将李丰等攻打邺城,司马腾因守不住,率骑逃跑,被李丰所杀。
永嘉二年(308年)匈奴刘渊自立於平阳,建立汉国,开始与西晋分庭抗礼。永嘉三年(309年)汉主刘渊命令刘聪等人进兵攻打洛阳,这是刘汉政权首次进攻洛阳。永嘉四年(310年),刘聪接替刘渊为君。
永嘉五年(311年)刘聪派刘曜率兵4万攻洛阳,在宁平城之战中消灭10万晋军,除裴妃、李恽、何伦几人逃脱外,司马越世子司马毗及宗室三十六王全部被汉军俘杀。随即刘聪派大将刘曜攻入洛阳,杀死晋太子司马诠等人,刘曜纳娶惠帝羊皇后,把晋怀帝以及皇帝专用的六方玉玺都送往平阳。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再度攻入关中,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三、自古无情帝王家
司马家族从司马防、司马懿兄弟到司马师兄弟,30年的努力为司马炎“摘桃子”建立起西晋王朝铺平了道路。看看司马师临终时把权力交给弟弟,告诫他兵权不可付诸他人,否则司马氏族矣,可以说有外在压力这些“世家子”才能勠力同心。如果司马炎没有称帝而是曹魏权臣,那么面临着曹魏家族“反攻倒算”的压力,司马炎很有可能临终时把权位交给弟弟司马攸,毕竟整个家族的盛衰比起自己家庭的荣耀重要得多。
司马炎称帝后,司马家族失去了“共同威胁”,也就失去了“内部凝聚力”。司马炎在一些大臣的挑唆下猜忌司马攸,而不是把司马攸作为“皇太弟”或者作为幼主司马衷的“皇叔辅政大臣”,这就导致司马家族失去了“核心人物”而陷入混乱。当然,司马炎如果有汉武帝刘彻的狠辣,则应该赐死贾后,让司马攸、司马亮、张华、卫瓘作为辅政大臣,这才能司马家族“精诚团结”。
司马炎生前竟然没有明确“辅政大臣”,甚至司马亮轻易被杨骏排挤掉,这就为西晋的政局混乱埋下了祸根。“八王之乱”关键不在于分封制,而在于朝廷缺乏重臣能够震慑地方,司马家族缺少“家主”。
看看司马师、司马昭对叔父司马孚的毕恭毕敬,再看看司马玮动辄杀戮叔祖父司马亮,就知道司马家族称帝后,已经无可避免走上了皇室自相残杀的老路。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先后独揽大权,却不知道如何内部团结“一致对外”。司马颖用匈奴人作战,司马腾用鲜卑人作战,这比起曹操等人一面内战以免压制胡人南下相比,差得太远。用胡骑参加内战,造成胡骑做大,匈奴人刘渊父子推翻了西晋,鲜卑人甚至建立起北魏王朝统一北方。本来是“兄弟同心”共同提携的分封制,终于走向了同室操戈。
如果司马家族满足于相国、晋王的辅政大臣地位,形成虚君与实相的“混合政体”,也许可以保证司马家族的长盛不衰,中国也许就走上了日本“将军幕府”道路。
曹丕称帝40年后曹家毁灭,司马炎称帝40年后司马家涂炭,称帝真的值得吗?“虚名实祸”曹操看得清楚,可惜曹丕到司马炎甚至刘裕、萧道成等人都看不清楚,悲哀。
发布于:天津市